close

undefined
(正當大家以異形爛尾GG時,《普羅米修斯》與《聖約》又讓人眼睛著實一亮)

   《異形》在影史上是一部不可忽視的電影,它不僅僅融合了科幻與恐怖片的種類,在各種細節上的設定也是相當值得眾人津津樂道。異形Xenomorph的外型本身就是美術設計的極致藝術,而整齣電影本身也是充滿了性器官與性暴力的暗示,讓電影不再單純地只是個恐怖片而已。導演James Cameron把異形續集更轉化成女性力量的展現,雖然在那之後的三、四集讓人失望,卻仍然不減其經典地位。自導演Ridley Scott重拾這系列執導前傳《普羅米修斯》與《聖約》後,他又企圖把透過這經典訴說更多更宏遠的意圖。

  故事接續在《普羅米修斯》十年之後,一艘殖民艦的船員意外發現一座適合人居的新行星。他們卻在踏上星球之後,才發現這片土地並不是他們所想像中的樂土。有人開始感染病毒後產生異狀,而危機也在一旁伺服著……

  就以娛樂效果來說,《聖約》表現的還算可圈可點。死亡、動作、暴力以及血腥程度都能夠滿足一般買票進場的的觀眾,至於劇情的走向以及領便當的套路則不出恐怖片的方程式,導致在主線上故事其實頗好預測。但其實這部片重點不是帶給人恐懼感,而是想要探討人與神的存在。

  在《普羅米修斯》中的機器人大衛在這集其實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要角,他的存在其實就是對於上帝的懷疑。跟新一代機器人瓦特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導演所真正想表達的正是人對於無所不知的渴望與忌怕。人類對於知識的探求使得我們對大自然有超過其他萬物所擁有的支配權力,而這種權力越大我們就越覬覦扮演神的角色。但身為人仍有所無法超越的極限──死亡。從大衛眼中,造物主與造物之間的關係並非永恆,而是趨近進一種取代關係。當這樣的機械能比人類的生命更接近永恆時,他看見的是取代不完美人類的必要性。

  從上集看到造物工程師對於被造物人類的無情以及人類本身卑劣貪婪的一面,大衛解讀出他的造物主人類也不過是爾爾的物種。這樣的思考邏輯在《聖約》中被放大、向下扎根成了一道精彩的辯論題。同樣是機械人的瓦特謹守著服伺人類的教條,正好成為大衛的對立面,反襯出對於權力與掌控的渴望。再把這命題回歸到人類本身,大衛的想法其實就是純粹理性與信仰的衝突下的產物,一種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反噬。

  故事從開始的大衛雕像、華格納歌劇的《諸神進入哈瓦拉》到雪萊的詩作《奧西曼德斯》,每個引用作品皆挪移了原本的宗教意象,變成了一種權力狀態的暗示。大衛大戰巨人歌利亞就如同《普羅米修斯》中與工程師的征戰。《諸神進入哈瓦拉》的音樂則是為整齣電影下了註解;因為在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中的這一幕是第一部的終結,眾神雖回歸天堂哈瓦拉,但對於權力與慾望的詛咒仍然糾纏不放。至於《奧西曼德斯》的在電影中的誤讀與討論則是顯示出對權力的傲慢。

  從《普羅米修斯》到《聖約》,導演透過異形的演變導出了對於宗教信仰與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論證,將前傳變成了一場相當精彩的人神大哉問。讓異形在本傳爛尾之後,有著重新的討論空間。令人驚訝的是,這場論證是由目前兩片前傳作品共同合力推導出來,這樣的雄心壯志者在現今並不多見。

  《聖約》不論以單集來看,或是跟虎頭蛇尾的《普羅米修斯》做比較都是相當不錯的作品。只可惜不管怎麼解釋,在整個異形故事架構下它仍然有跟之後故事銜接不上的問題,感覺到有刻意留了過多的空白。而其中哲學探討部分雖然精彩,卻並未有特別新鮮之處。從《駭客任務》到《人造意識》,其實對於人與機械的討論都有不同向度的細膩詮釋,而《聖約》在其中並未特別突出。而這樣的探討又跟本傳原本所想的又有差異,導致以宏觀角度來說這齣電影仍沒有為紊亂的異形系列作出整合,實在令人扼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不是文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