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一段愛情故事,背後夾雜著相當複雜的社會背景。Barry Jenkins的第一部作品就企圖寫出那麼複雜的故事,相當有勇氣。)

   趁著最近尚未上映的《月光下的男孩》在各大獎項大紅大紫時,特別花點時間來寫導演第一部長片作品《憂鬱的解藥》。因為是他30歲時的作品,有著不少青澀的痕跡,但已經有著對於情感處裡的大將之風。

故事簡單地描述在一夜情之後,男主角Micah想要與女主角Joanne有著持續下去的關係。於是他們約會、聊天,遊走在舊金山的街頭中。故事雖然平凡,卻點出了黑人身為少數族群裡的不安,還有把相互差異化作為評判彼此的標準,使得這段豔遇在浪漫中有著不安的成分存在著。

  Micah是典型地在黑人族群長大的孩子。身為黑人的他把對於膚色的自我認定深深嵌入在他的生活裡;認為別人在定義他時,「黑」就是先天存在的前提,也讓他對於自己的存在,總是有一種悲劇的情懷。相反地,Joanne則是身長在白人社區的黑女孩,而他的正牌男友也是一位白人。換句話說,她的社經地位在Micah眼中是被「漂白」過的,也因此在她的眼中這社會的階層關係並沒有跟膚色有著理所當然的正相關。

  透過手持鏡頭與刻意使用的黑白色彩,讓這部片充滿了偽紀錄片的調性,卻也充滿自己的性格。讓這部片本身的設置就有著矛盾的因子在其中挑逗、作祟,也成了劇情的隱性鋪陳。

  在電影裡,他們愛上對方,卻也發現彼此的不同觀點。這些相異的看法導致了他們所喜好的文化也大相逕庭,讓同一個膚色內的人種相互標示成不同的人。當這些相異點被無限放大時,爭端就此產生。在我看來,台灣由於種族間的文化相異性並沒有像美國那麼的大,所以這種因為身處環境的不同而產生的標籤化作用並沒有特別明顯。但我們仍有些用語與這種概念相關,例如:ㄈㄈ尺、ABC……其實當我在觀賞《憂鬱的解藥》時,我也在思考我們平時在使用這些詞彙的同時,是否隱藏某種複雜的心理作用。

  種族的複雜的心理作用不僅僅影響自己,也會連帶地影響到整個社群。Micah最忿忿不平的不只是因為他認為個人身為黑人所遭受的問題,而是整個舊金山的黑人社群也一樣陷入泥淖中。隨著土地政策的變化,這樣的困境也逐漸感染到非黑人的中下階層社區裡。這件事雖然導演Barry Jenkins只是輕描淡寫地拍過去,卻像是一個當頭棒喝打在我身上。因為就算我們台灣對於這種種族與社群的概念不盡明顯,但是他所提到的土地被富人所買走而無家可歸的恐懼,卻往往如此熟悉。

  或許是因為這是導演的第一部長片,它的剪接與劇情進展有時會略顯粗糙,但是男女主角之間的愛情互動卻是相當的真誠。而Barry Jenkins對於社會還有自身種族議題的熟悉度也刻在此可見一斑,只可惜對於一小時半的片子來說他所想的真的太多,導致他的內容在有時候真的略顯過滿。

  可是除了這些缺點背後,可以看得出來一個充滿想法的靈魂正蓄勢待發地準備娓娓道來他的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不是文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