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李安的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呈現的不只是戰爭,更像是一個自我探索的過程。)

  在李安之前,其實已經有導演做過類似戰爭英雄光榮歸國卻適應不良的主題。像是影集《太平洋戰爭》的其中一條故事線就是在描寫一位士兵回國後,卻仍拚命想回戰場。以及克林伊斯威特的作品《硫磺島的英雄們》在講那張著名照片的英雄們發現歸國回來促銷才發現自我的認同與生活障礙。但李安用的切入點則是把中東的血腥戰場,跟超級盃中場歌功頌德的荒謬橋段結合,成為一個大男孩的成長記事。


  整個故事圍繞比利在準備中場的走秀的時候,他邊想到伊拉克的事情與家裡的對於當兵的態度,邊看到歌舞昇平的美國本土之間的反差。而這種反差讓整個故事調性與他心中所煩惱的、擔憂的成長歷程變得立體起來。
  首先,李安刻意把比利心目中的導師蘑菇的喪禮在故事開始不久特別提到,讓觀眾能夠先理解到他對於比利來說有多麼重要。蘑菇對他的影響就像一個錨,讓他在徬徨中仍有依靠。因為有著依賴,所以當他在近距離接觸到蘑菇的生與死時,他感受到的不只是哀痛,而是生命的流逝。
而他的B班同儕們,雖然也是被稱為英雄。因為沒有近距離看見生命的逝去,似乎跟比利比起來有些許長不大、魯莽。但他們的魯莽其中也是掩飾戰爭對於他們的影響,在現實社會裡,他們的生存法則似乎不適用在資本主義上。對於大眾來說他們是英雄,而對於有錢人來說他們是可利用的娛樂產業,每個人高高的捧起他們,卻又在言語中透漏著輕蔑,而他們卻不知如何面對,深怕自己被當個白癡。
  在比利的家裡則是有對於美軍入侵伊拉克這件事意見分歧的家人。他姊姊凱薩琳像是個旁觀者一樣看著比利經過戰場後的改變,於是她想要把比利帶回家,永遠離開那是非之地。但對於比利來說這真的是他要的嗎?在友情、愛情、家人與戰爭的殘酷中拉扯,比利的半場表演就是一場自我的探索,質問自己心中最脆弱的地方。當他的故事變成美國人的榜樣,而在浮誇的資本主義的吹捧之下 ,那個潛藏在底下的不安對他來說才是比恐怖份子更可怕的敵人。
有趣的是,這部描述戰爭影響眾人的片子刻意跳脫了愛國主義或是反戰意識。透過美國大兵與美國老百姓的衝突與矛盾,他凸顯了美國人對伊拉克戰爭心中的疙瘩與不穩定性。大家敬重軍人,但對這戰爭想法則是因人而異。這讓身為B班的腳色們更加無所適從,也描繪出了一部份當代美國的不知所措。

 

  而這部片最吸睛的部分莫過於李安首次使用的未來3D,讓整部電影非常的逼真,彷彿就像拿一個實體的框架放在真實世界中。而其中的細膩度不在話下,尤其李安特地放了許多特寫,讓演員的細膩表情能被觀眾更仔細的注意到。這也一再顯示了李安導演對於演員的掌握度,以及科技使用的不凡功力。
他把電影帶入新紀元的同時,也讓我看到了在未來3D很重要的課題:剪接。

  如果這部片是一般的電影來說,他的剪接算是順暢。但是由於這部片在未來3D的架構下,所以在剪接上會需要比起過去來說不同的思考邏輯,導致在鏡頭切換cut,fade in上變得有著許多限制。因為他過於接近人類的真實視覺體驗,我們肉眼平時所接受的視野都是連續性的,並沒有「剪接」。所以在未來3D當把兩顆不同的鏡頭接在一起時,就變成了一個極具考驗的難題。這點《比利林恩的半場戰事》仍還在摸索,因此有些時候他的剪接並沒有那麼順。
 

  簡而言之,李安開拓了新的可能性,但同時也帶來不同的限制與電影思考方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不是文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