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慶祝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25周年,4K修復版重新登台,讓我回味後又看到了不少小細節)

 

  趁著標準收藏CC做的4K修復版在台上映,我特地從遙遠的偏鄉北上到了台北重新再看了一次牯嶺街。讓楊德昌重新帶我走過4小時的50年代的青春歲月,重新體驗青少年的脆弱、與尷尬的人生。

  故事從小四開始,描述著他進了建中夜間部之後所牽扯的一系列的事件,也因此遇見了他所心儀的小明。歷史背景時值民國50年,中華民國撤退來台約莫十餘年。對於外省人來說,在這陌生之地生存了這麼多年,難免會想要進一步地去猜想是否一輩子就只能在此?還是真能像蔣介石所說的重返家園?
 

就像汪狗對小四父親所說:「總該要未來打算」
  這樣搖擺不定、不知所措的情形也同時發生在這群青少年身上。電影一開頭的文字就是一個對於他們心靈狀態最恰如其分的詮釋,這群孩子被孤立在時代的劇變中,面對著水土不服的困境裡,唯一能做的就是組幫派。
  於是一群人泡在冰果室、彈子房稱兄道弟,佯裝為自己是桀傲不馴的勇者;但越是這樣囂張地向外炫耀著勇氣,心裡越是心虛。而對於小四來說,他心儀的對象小明就像是一座永不改變的燈塔,讓他在幫派、家庭間的徬徨中指引到通往純潔的方向。

 

但面對著成長,誰都必須面對變革的事實。

  首先轉變的事情,就是小明前男友HONEY回來的事件。他的回歸代表著幾種意味

1.    他在離開北部後,早就不是小公園的龍頭老大。而他的再次回歸,也很明確的跟以前有著不一樣的想法。其實,他就像是小四的反面,在現實之下為了小明犯下錯誤,也決定做出改變。

2.    透過HOENY與小四的對話,讓小四開始體認到所謂的「轉變」這件事。但HONEY在轉變後所做的決定與結果,使小四害怕著「改變」這件事。
 

  緊接而來的,是父親被國民黨抓去審問這件事。原本有骨氣與傲氣的父親,去了一趟特務總部後,對於自己所堅定的心念開始崩解了。這雖然並不是占整個四小時電影很大的篇章,但我認為這是對於小四在電影中的價值觀改變的關鍵。

  隨著劇情慢慢地進行,小四的也為了追求著他心中美好而不變的樣子,做出了改變。所以當他最終面對著心儀的小明時,所有累積的情緒潰堤,但他從未想過在眼前的小明本身只是他對於愛情的美好想像……
 

當想像崩解成現實,他被逼得沒有選擇權。

  他被迫逼著長大、被逼著改變,但他只希望能在改變前找到一個他心中不變的憧憬。這少年因此做出最強烈的反抗,但一切早已昨是今非。

  我認為楊德昌所擅長的不是在記錄事件,而是刻劃人生的點滴。像是這部裡的小四,具象化的其實就是我們心中不得不磨損的青春──如此美麗、脆弱且傷人。就因他潛藏在我們心底,才能感受到他的脈動、心碎,讓我們的人生與五十年前的他同步著。
  這部片也影響了之後台灣對於這類型電影的敘事方式。我認為除了徐小明的《少年耶!安啦》以外,幾乎沒有人能夠像他一樣如此能把細節描繪得如此細膩動人,且讓事件層層堆疊得有層次與條理。

 

楊導,謝謝。

arrow
arrow

    不是文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